300亿巨头“主动”离场,中航产融退市,释放了什么信号?

摘要:暮春三月,资本市场并未完全回暖,一条看似突兀的消息却在乍暖还寒中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3月28日,中航产融,这家总市值一度超过300亿人民币、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的金融...

暮春三月,资本市场并未完全回暖,一条看似突兀的消息却在乍暖还寒中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3月28日,中航产融,这家总市值一度超过300亿人民币、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的金融控股平台,发布公告,拟以股东大会决议方式主动终止其A股上市地位,转而申请在新三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

这不是今年第一家选择主动退市的A股公司,此前有玉龙股份,但中航产融的量级、国资背景及其“主动”姿态,无疑让这次退市事件更具观察价值和解读空间。

公告简洁明了:董事会已审议通过,股东大会定于4月14日召开,控股股东中航工业将为异议股东及其他合规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格定在3.54元/股——略高于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3月27日)3.44元/股的收盘价。股票在短暂停牌后,于3月31日复牌。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经营面临重大不确定性”。这八个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足以让一家央企背景的金融平台,在并未触及强制退市红线的情况下,选择主动离开这个全球市值第二大的股票市场?

“不确定性”背后:业绩滑坡与金融控盘的挑战

要理解中航产融的选择,首先得看懂它面临的“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

翻开中航产融的财务报告,答案的轮廓逐渐清晰。

2024年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4800万元左右,扣非后净利润更是亏损约1.89亿元。这是一个刺眼的数字,要知道,就在2023年,公司还实现了2.90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和8044万元的扣非净利润。

从盈利近3亿到预亏近2亿(扣非),如此剧烈的业绩变脸,绝非一句“经营转型调整,营业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有所下降”以及“宏观经济影响,资产价格承压”就能完全解释。

中航产融的核心身份是“中航工业所属产业投资与综合金融平台”。其业务版图涵盖了租赁(中航租赁)、证券(中航证券)、信托(中航信托)、期货(中航期货)、财务公司(中航财务)以及产业投资等多个领域。这是一个典型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强大的航空工业背景,服务体系内外的实体经济。

然而,近年来,这种金融控股平台的日子并不好过。

监管环境趋严: 自“规范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成为顶层设计以来,对金控平台的资本充足率、风险隔离、关联交易、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监管日益严格。《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意味着过去那种依靠牌照优势、在不同金融领域间腾挪转移、放大杠杆的模式受到严格约束。

合规成本显著上升,风险敞口管理要求更高,这对于像中航产融这样业务多元的金控平台而言,无疑增加了运营压力。

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 公司提到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整体资产价格承压”并非虚言。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导致其服务的实体企业(包括航空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困难,进而影响租赁资产质量、信托产品的兑付风险、证券业务的经纪和投行收入。

同时,资本市场的波动直接冲击其证券自营投资、资管产品以及通过产业基金持有的股权价值。业绩预告中提到的“所持资产账面价值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很可能反映了这方面的压力。

业务转型阵痛: 公司提及的“业务结构转型调整”可能指向其正在主动或被动地收缩某些高风险或低效业务,转向更符合监管要求、更能服务主业的方向。但转型往往伴随着短期内的收入下降和成本增加,阵痛在所难免。

例如,信托业面临的转型压力巨大,证券业经纪业务佣金率持续下滑,租赁业也可能因特定行业风险(如房地产)而需计提更多拨备。

内部协同与定位挑战: 作为大型产业集团的金融平台,如何在服务主业与追求自身金融业务利润最大化之间取得平衡,始终是一个难题。过度偏重金融空转可能带来风险积聚,而完全服务主业又可能牺牲金融业务的独立性和市场化效率。中航产融的这次“不确定性”,或许也包含了对其自身在整个中航工业集团战略版图中定位的重新思考。

业绩的大幅下滑,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构成了“重大不确定性”的核心内容。在这种背景下,维持上市地位所需付出的高昂合规成本、信息披露压力以及股价波动对公司声誉和管理层精力的牵扯,可能让管理层和控股股东觉得“得不偿失”。

主动退市:算盘打向何方?

选择“主动”退市,而非等待业绩持续恶化触发财务类强制退市,这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策略性考量。

掌握主动权,避免“污名化”: 相较于被交易所强制摘牌,主动退市至少在程序上和观感上更为体面。这有助于维护公司及控股股东中航工业的声誉,避免陷入“劣迹公司”的负面标签。尤其对于央企背景的公司而言,“面子”和声誉往往是重要的无形资产。

降低运营成本,聚焦核心业务: 上市公司身份意味着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严格的合规要求(如内控、公司治理)、高昂的中介机构费用(审计、法律、保荐等)以及应对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精力投入。

退市后,这些“硬成本”和“软成本”将大幅降低,使得公司能将更多资源和精力聚焦于应对当前的经营困境和推动业务转型,尤其是在需要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或处理敏感风险时,可以减少外部干扰。

为潜在的深度重组或风险处置创造空间: 退市后,公司不再受制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即时性和透明度要求,为进行更复杂的内部资产重组、债务处理、风险化解,甚至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保密性。如果中航产融确实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需要处置,退市无疑是一个更便于操作的环境。

中航工业提供的3.54元/股现金选择权,虽然略有溢价,但相较于历史高位,仍是一个相对较低的价格。对于控股股东而言,这可能是一个以较低成本回收流通股份、进一步巩固控制权的机会。同时,将金融平台从公开市场收回,也更便于其从集团整体战略出发,对金融板块进行重新定位和资源调配,或许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航空主业,或者剥离非核心/高风险金融业务。

公告中明确提到“无资产注入和对外并购安排,也无重新上市安排”,似乎在短期内排除了利用退市进行资本运作后迅速回归的意图,更像是战略收缩或内部整合的信号。

现金选择权

对于持有中航产融股票的22.97万户股东(截至2024年9月30日数据)而言,这次主动退市无疑是一个重大事件。

控股股东提供的现金选择权,是关键的保护机制,也是他们需要做出的重要抉择。

3.54元/股的价格,相较于3.44元的收盘价,提供了约2.9%的溢价。对于停牌前买入的投资者,这算是一个小小的“红包”。

获得确定的现金退出,规避后续公司经营不确定性以及转至新三板后面临的流动性大幅下降、估值可能进一步缩水的风险。这对于风险偏好较低、不看好公司未来或急需资金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逃生筏”。

控股股东提供现金选择权,是监管要求下的“标配”,也是展现其“诚意”、减少退市阻力的方式。

新三板:退路还是“蓄水池”?

中航产融计划退市后转入新三板挂牌。新三板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定位是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企业。

对于一家从主板退市的、体量庞大的金融控股公司而言,新三板意味着什么?

相较于彻底私有化,转入新三板意味着公司仍需履行一定程度的信息披露义务,保持一定的股东结构公开性,便于监管和潜在的利益相关方追踪。

新三板虽然流动性远不及主板,但毕竟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股份转让平台。对于不愿接受现金选择权的股东,至少保留了一个理论上的交易渠道。

尽管公司声明暂无重新上市计划,但新三板有时也被视为企业休整、重组、等待时机重返主板或被并购的“过渡地带”或“蓄水池”。未来市场环境或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积极变化时,从新三板发起重新上市,理论上路径仍然存在,尽管难度不小。

相对于主板,新三板的挂牌维持成本和监管要求相对较低,符合公司退市后降低运营负担的目标。

弦外之音:A股生态与国资运作的新动向?

中航产融的主动退市,超越了单一公司的经营层面,可能折射出更宏观的趋势:

随着注册制的全面推行和退市新规的不断完善,A股市场的入口端(IPO)和出口端(退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强制退市常态化的同时,主动退市案例的增加,表明市场机制正在发挥作用,部分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开始基于自身战略和成本效益考量,理性选择退出路径。这有助于提升整体上市公司质量,优化市场资源配置。

央企背景的公司主动退市,显示了国资监管思路可能也在调整。

不再单纯追求旗下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的规模,而是更注重质量、效率和风险控制。对于非主业、协同效应不强或风险较大的金融板块,进行收缩、整合甚至剥离,可能成为部分大型国企集团优化国有资本布局、聚焦主责主业的选择。中航产融的案例,可能为其他拥有类似金融平台的国企提供了一个参考。

当“国家队”成员也开始选择“主动离开”这个曾经无比向往的舞台时,A股市场或许正在经历一场不易察觉但意义深远的结构性变化。这不一定是坏事,一个能顺畅“新陈代谢”的市场,才更有活力和韧性。

彩吧冻胶啫喱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彩吧冻胶啫喱

电话: 邮箱:

彩吧冻胶啫喱

微信

微信